我在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以為又會是一本關於商業模式的讀物。
但顯然該書作者在其漫長的,被現代文明滋養得心滿意足的人生中累積了很多既像感悟又像抱怨的東西, 必須要趁談生意的時候說一說,那就是所謂創造的話題。
- 一批經濟學教授談著經濟學是關於分配有限資源的科學,
- 一個拖著份小報的年輕人一邊看球賽一邊鄙視正在創新的人,
- 一批大眾一邊追捧新上市的科技產品一邊詛咒大發其財的商人。
那些人被作者歸到了另一邊去,那麼接下來是他自己的定義:
對強調分配資源的人:
————"你準備免費奉送的財富,一開始是怎麼來的?要重新分配財富,總要有人先把財富創造出來"
而對於那股創造財富的力量:
“經濟可能會垮,但是創造財富的根本原則依舊存。這些原則的力量,可能比以前更強。 想在未來成功,唯一的方法是運用大腦,思考長期趨勢,研判經濟中的生產力存在於何處,並往那個方向投入心力或是金錢”
:這個可程式設計裝置,比任何一群社群組織工作者當選,提高稅負,以及修理補貼住宅中的廁所都重要
這不是作者原話,我總結了一下,不過下面是了:
“開創未來不是靠重新分配過去,而是打破過去。”
“進步首先來自創造財富”
那麼接下來他提出了自由基(free radical)的概念
"自由基是指不只為自己創造財富,也同時改善世界,讓生活更美好,以及提高其他人生活水準的人"
這一群人不會去哥斯大黎加蓋茅屋,他們直接發明便宜的材料,改善無聊,建立市場等等。所以他們無人歌頌,但他們 造福最多。
當然,最為一個創投家,作者還是依循慣例提供了具有指導性的原則,十二個:
守則1 找出能擴大規模的產業
就像晶片價格會逐年(迅速地)下降一樣,要尋找這種能年復一年地下降成本--同時還增加需求的東西,形成規模
“規模是指尋找某些富有生產力的工作,然後想想可以如何讓它每年更便宜,好賣出更多”
守則2 打破稀有的極限
這一部分有點怪,簡單地說,就是浪費豐盛的東西去換取稀有的東西,而其中關鍵是在找到即將變豐盛的東西並運用它(果然自己說也很怪)
守則3 橫向發展,打倒垂直整合怪獸
有疑問時,就橫向發展
擁有某項智慧資產, 不要自己開發上下流而是把它擠進所屬產業的橫向堆疊中
作者在這裡舉了個比較有趣的例子。一家公司開發出了一種制程,能夠使電荷附在東西上面並且吸力強到可以吸引和附著在別的東西上——可以應用在防曬乳液,香皂等東西上。
唯一可惜的是,他們決定自建品牌來賣香皂而不是授權給已存的眾多商家。
守則4 沒有你和我,Google什麼都不是
運用邊緣智慧
Google 本身沒有創造資訊,而是像馬克吐溫的湯姆,立起柵欄後發給別人刷子和油漆讓他們自己刷(順便還自己推廣宣傳這樣)
維持封閉一點作用都沒有,秘訣在於開放,讓它成為一個平臺。這次更適合用來舉例的是linux了.
在裡面舉了個facebook的例子,既是開放柵欄,同時也是浪費豐盛的儲存容量和頻寬去降低溝通成本。
守則5 權力不會帶來財富,生產力才會
1)驅動生活水準和財富增長的是生產力,不是實現(唔,Maslow真是躺槍)
2)效率是副產品—重要是做〉〉對的事情〈〈
3)效率意味著週期末端,因為能產生規模的東西(規模和豐盛再次出現)總是可以拿來浪費而不是計較效率
4)價格上漲是該樣東西不再具有規模的標誌?
守則6 順應人性的科技,絕對會夯
在研判人們的需求和技術在成本曲線上的位置間取得平衡。
守則7 讓人力更有效率,就能引爆財富
本書的書名在此,eat people.
簡單地說,創造者設計新的方式,把阻礙產出增加的人除掉。
所以就技術上來說,是追根究底觀察有哪些東西可以用技術取代。---作者在書中還把創造者之外的人分成了小偷,海綿和走路工等,方便逐一勾銷?
守則8 市場比經理人聰明
如題所示,無需再說明
守則9 和絕頂聰明的傢夥 一起開創未來
同樣如題所示,當然,這一章就是赤裸裸的秀異分子(真的有這個詞嗎?)頌歌。
守則10 做個市場創業家,捨棄政治創業家
Cornelius Vanderbilt 的例子---不提出要求,只是放手去做。
但是在這的區別,類似之前某守則中提過的律師與規模化例子。
律師和醫生只能通過提高定價來增加財富,那麼此類政治創業家也是。
因此自由基可以創造更低廉的東西(降低稀有的成本)而以價格取勝。
守則11 免費奉送是門好生意
如果某件事的邊際成本是零,就去做,因為反正別人也會去做的。
不要阻斷免費的流動,而是把握機會選擇有利位置, 如果能夠數位化,就想辦法免費奉送
守則12 網路即將打垮媒體大亨
管道——〉封閉系統——〉
Peer to Peer 的解決方式
附贈守則 現在就開始行動
當個駭客而不是賴客